神经专题脑膜炎的精准医学的诊断研
□医院神经内科赵钢
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病原体的感染导致,也可因癌细胞的浸润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等。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进一步出现癫痫、抽搐及意识障碍,甚至死亡。根据Lancet年报道,仅年,全球约有7.73万人死于脑(膜)炎,病死率为1.1/10万。部分脑(膜)炎患者愈后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膜)炎诊疗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在于明确病因。据报道,由于检测手段有限及阳性率不高,大部分患者未能明确病因,这给后续的治疗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为能够及时有效的治疗脑(膜)炎患者,我们有必要采用更为先进的检测手段,明确其发生的真正原因。
已经发现有多种病原体可导致脑(膜)炎的发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此外,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导致脑(膜)炎。根据发病原因不同,脑(膜)炎可分为感染性、癌性及自身免疫性,我国以感染性脑(膜)炎居多。目前,临床主要依据影像学结果及血清学、形态学和PCR的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发病原因。这些方法通量低,阳性率不高,只能针对少数常见病原体,并且不能用于未知病原体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高通量技术被用于脑炎患者病因的诊断。例如,WilsonMR等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确定了一位脑膜脑炎患者的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LarmanHB等创建了噬菌体免疫沉淀测序技术(PhIP-Seq),并采用该蛋白质组技术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了很多未曾报道过的自身抗体,为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此外,已有研究人员通过脑脊液中DNA的测序来判断脑炎患者颅内是否存在肿瘤细胞。这些研究说明,高通量技术能够用于脑炎的病因诊断,同时也表明脑脊液能够作为诊断脑(膜)炎患者病因的样本。然而,脑脊液中核酸及蛋白含量非常低,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不同实验室的结论差异较大。迄今为止,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脑(膜)炎病因的诊断仅仅是个案报道,缺乏大规模的系统性研究。
针对脑脊液中核酸和蛋白浓度低这一特性,我们通过前期的探索和研究,初步建立起脑脊液高通量检测分析平台,并使用该平台检测了数百份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样本。结果表明,我们的检测分析平台具有更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本项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和增大样本量。我们将收集份以上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样本,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及蛋白质组学技术明确脑炎患者的病因,并根据每种病因的危害性和发生的概率,制定出最优的脑炎诊断和治疗策略。同时,我们还将发现了可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和癌性脑炎的生物标记物。该研究将成为精准医学在脑炎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应用。
我们已经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单体脑脊液标本库,现存标本超过3万份;建立了全国脑脊液联库,实现了脑脊液标本的共享;建立了全国神经感染及相关疾病协作网络登记系统;拥有多台二代测序仪及计算机集群;建立了感染性脑(膜)炎脑脊液标本的核酸提取及建库技术;构建了病原体超快速分析平台;已完成份感染性脑(膜)炎的检测,约54.5%的疑似感染标本能确认存在病原体感染。
本项目“基于组学特征谱的脑(膜)炎病因分型研究”已获得年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究计划的资助(课题编号:YFC)。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上一篇文章: NEJM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葡萄膜炎
- 下一篇文章: 眼睛里有黄斑注意这几点,预防病变